
本文内容整理自魏老师在视频号 “跨境电商赢商荟” 的直播分享,包含详细的问题拆解与应对思路。若需对该主题进行深入学习、获取完整内容,同学们可以扫码前往视频号观看直播回放。
在亚马逊这个全球最大的电商平台上,跟卖如同一场无声的瘟疫。你永远不知道,自己辛苦培养起来的Listing,何时会被一群看不见的“影子卖家”盯上。他们轻则抢走购物车、拉低价格,重则恶意投诉、买空库存,甚至导致账号冻结。不少卖家因此一夜回到解放前,库存积压、资金断裂,有人甚至压了上百万的货,至今难清。
跟卖的本质,是一场关于“漏洞”的游戏,亚马逊允许跟卖,本意是促进竞争、降低消费者选择成本。可惜,规则一旦被钻了空子,就容易演变成恶意竞争的温床。
很多跟卖者根本不是正经卖家,他们可能是虚拟账号、小号操作,卖完就撤;也可能是专业团队,深谙平台漏洞,一边虚假发货,一边用低质产品侵蚀你的Listing权重。更可怕的是,他们有时比你还懂投诉的边界,懂得如何绕开监管。
学员曾有一款产品,刚刚推起日销近百单,突然之间四五个跟卖一拥而上。一周之内,订单跌至个位数。等缓过神来清理完毕,排名早已跌落,广告权重也大打折扣。还有更惨痛的经历,有一款产品被投诉外观专利侵权,对方注册了海外专利,我们却只做了国内申请。结果库存压了将近两百万,到现在还没清完。
这些事让我明白:防跟卖,不能靠运气,更不能靠单点防御。它必须是一个系统。
真正有用的防跟卖策略,藏在细节里
很多人一遇到跟卖,第一反应是打价格战、找服务商硬搞,结果往往事倍功半,甚至反噬自身。其实,真正稳健的做法,是从预防到反击、从平台到产品,做多手准备。
如果你已被跟卖,可以尝试这些方式:
- 向平台投诉,但要会投诉。不是简单点一下举报,而要写清对方侵犯了你什么权利,商标、专利或是版权?最好附上注册号与测试订单ID。一次不成,调整话术、补充材料再提交;
- 谨慎选择服务商。问清对方如何操作,凡是说“批量下单取消”、“语言攻击”的,一律拒绝。这些手法规避不了亚马逊审查,只会害你自己;
- 利用国内投诉渠道。如果跟卖主体是中国公司,查其工商信息,直接拨打当地12315投诉。很多小公司一旦接到市监电话,会立刻下架产品。
但说到底,投诉与反击只是治标。真正能让你摆脱跟卖困扰的,是让自己变得“难以复制”。
最好的防守,是让对手无从下手
你有没有想过:为什么有些卖家很少被跟卖?
不是他们运气好,而是他们的产品有壁垒、运营有体系。
真正能从根本上防跟卖的,是以下几点:
- 产品差异化:哪怕只是一个微调、一处私模、一套组合销售策略,都能大大提高跟卖门槛;
- 品牌与知识产权布局:注册海外商标、申请外观专利、参与透明计划,这些都是护城河;
- 不做“公模产品”:越是大众货、轻小件、无售后型产品,越容易被盯上。相反,冷门类目、功能复杂、需要本地服务的产品,跟卖者根本不愿碰。
我在直播间常讲:“你越认真,别人就越不敢动你。”
这句话背后,其实是一种产品思维:不是我们防得住跟卖,而是我们根本就没给跟卖留机会。
真正活得好的卖家,都是长期主义者
我见过太多卖家,一遇到跟卖就慌,一遇到政策调整就乱。急着降价、急着换品、急着搞动作,结果账号越做越散,品类越打越浅。
而真正能做起来的,往往是那些“慢”人:
他们信长期主义,接受慢慢改进产品、慢慢积累客户、慢慢建立品牌;
他们知道防跟卖不是“一次性战斗”,而是一种持续的状态;
他们不贪快、不求爆,只专注把一类产品打透、把一个账号做稳。
某种意义上,防跟卖是一场心理较量。你越稳,对手越急;你越专注,别人越无从下手。
最后分享一句我很喜欢的话:
所谓逆袭,都是长期主义者最后的狂欢。
愿你在跨境路上,沉得住气、静得下心、选对路、走到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