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中国人的饮食印象里,罐头往往意味着“廉价”“应急”或“工业化食品”。
但在欧美,罐头却是海滩野餐的常客、露营背包的必备、甚至是米其林厨师在厨房里常用的“速食食材”,是一种拥有文化积淀、兼具口味与可持续理念的日常消费品。
因此,罐头食品一个稳定且庞大的市场,根据Grand View Research数据,2024 年全球罐头食品市场规模将在2030年增长至1,540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接近5%。
其中,鱼类和海鲜罐头是增长最快的细分品类之一,受到了都市人群和家庭消费者的青睐——它既能满足蛋白质与营养需求,又兼具便利与环保特质。
因此,这一稀细分品类正在以另一种方式重生——新一代品牌开始用现代设计、可持续叙事和内容营销,让罐头重新进入年轻消费者的视野。
而Fishwife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诞生于2020年,这个新锐品牌通过赋予罐头产品新的审美、价值观与身份象征——一种融合了“环保意识”“女性叙事”和“视觉设计”的新式生活方式,取得了非常不错的进展。

在创立的三年内,实现了接近10倍的营收增长,2024年入驻线下零售店铺数量超过 1,800+ 家,并已与 Whole Foods 等大型超市建立了供应关系。
在一个被普遍认为“廉价、低端”的品类里,实现从“被接受”到“被追捧”的转变,对于希望理解欧美消费心理、寻找品类创新灵感的中国品牌而言,Fishwife的成功案例具有很强的借鉴意义。
一、从“廉价罐头”到“艺术生活方式”
“Fishwife”原意为“渔妇”,指在渔港中售卖鱼的女性,但后来逐渐演变成一种带有贬义的俚语,用来形容粗俗、喧闹的女人。
品牌刻意选择这一名字,是一种文化反转:她们要夺回“Fishwife”这个词的意义,让它重新代表女性的坚韧与独立,也象征对传统劳动者的尊重与赞美。这种态度贯穿了品牌的方方面面——既是女性主义的宣言,也是品牌故事的灵魂。
而Fishwife的产品延续了这种精神,创始团队坚信,鱼罐头不应该是厨房角落里被忽视的日常储备,而应是能出现在餐桌中央的“可即食的精品”。
这首先体现在设计上,Fishwife的罐头以明亮的色彩、充满趣味的插画包装和独特的女性形象为视觉核心,在社交媒体和货架上极具辨识度。许多用户在晒餐照片时,不仅展示食物本身,更刻意把 Fishwife 的罐头放在画面中,作为生活态度的一部分。这种“包装即内容”的设计策略,使品牌在 Instagram 和 TikTok 上自带传播力。
其次,无论是鲑鱼、鳟鱼还是金枪鱼,品牌都坚持使用可持续渔业资源——如来自美国本土的养殖鳟鱼与挪威的北极鲑——并与拥有传统烟熏工艺的小型工厂合作。
每一款产品都标明捕捞方式与产地,可追溯、手工处理,并以高品质橄榄油封装,以最大程度保留食材的口感与香气。
因此,尽管Fishwife的单罐价格是普通金枪鱼罐头的2-3倍,但消费者却愿意为此买单,因为它象征了一种更轻盈、更积极的生活方式。
二、从“晒罐头”到“晒生活”
在一个年轻人不再看电视、不爱看广告的时代,Fishwife把营销的重点放在“故事”与“体验”上,而非“销售”。因为品牌深知,当代消费者不会轻易被硬广打动,他们要的是可以转发、可以参与、可以共鸣的内容。
因此,Fishwife的内容策略几乎围绕两个核心展开:改变认知与创造参与感。
Fishwife在内容层面进行了一场“教育式再造”:品牌不厌其烦地讲述鱼的产地、捕捞方式与可追溯性,让消费者明白这些罐头并非批量加工的廉价食品,而是有故事、有工艺的“手作精品”。
更重要的是,Fishwife 用一种轻松、诙谐、视觉化的方式呈现这些信息。Instagram 上的帖子色彩大胆,拍摄风格偏复古调性,与品牌的插画包装一致。文案中常带有幽默的语气,比如“Don’t call her tuna, she’s an icon.”(别叫她金枪鱼,她可是个偶像),把平凡的罐头塑造成有个性的“主角”。
此外,品牌还发现越来越多的年轻消费者愿意将食物晒在社交媒体上,但他们晒的不只是吃的东西,而是一种生活方式。
于是 Fishwife 把“晒罐头”变成了“晒生活”:它通过色彩饱满的画面与场景化的拍摄,让罐头自然地出现在早餐桌、野餐布景、charcuterie 拼盘里——视觉上像是一件艺术品。品牌的包装设计在这里起到了关键作用,它不仅是销售载体,更是内容本身。
这种“包装即内容”的策略让 Fishwife 的产品天然具备传播性。用户在晒图时无需额外说明,鲜明的包装就足以成为画面焦点。品牌几乎不需要大预算广告,消费者自发地为它创造了数以千计的UGC内容。
除了上述的自有内容以外,Fishwife 还深谙红人合作的叙事逻辑和商业前景。2023年,品牌与知名KOL兼厨师 Alison Roman 合作,联手推出了黑五档期活动“Make Every Moment Count”。
在视频中,Roman 将 Fishwife 的罐头融入感恩节食谱,以自然、真实的方式带出产品特色。
这场跨界合作不仅覆盖了 YouTube、Disney 流媒体与社交平台,还通过Q&A互动、再创作内容引发用户讨论,最终带来了超过 430万次曝光 和 200多条用户生成内容。更重要的是,这次合作帮助品牌在节日节点中实现从“内容热度”到“销售转化”的闭环——短短一个月内,其D2C网站的访问量增长了近一倍。
同年,Fishwife 登上了美国电视节目《Shark Tank》。节目播出后,品牌搜索量和销量迅速上升,零售渠道也从1300家门店扩张至1800+家,并成功进入 Whole Foods 的全国上架名单。
这场曝光不仅带来了流量,更重要的是,它让品牌与“可持续”“女性主义”“手作高端”这些关键词彻底绑定。Fishwife 巧妙地利用电视节目作为流量入口,再以社交媒体延伸传播,实现传统曝光与数字社交的互相加持。
此外,在日常的运营中,品牌创始人Becca Millstein 经常出现在品牌账号上,以友好的语气讲述品牌故事,这种亲密感让 Fishwife 的社交媒体更像一个有温度的社区,而不是冷冰冰的销售工具。
三、总结
如果说上一代出海品牌依靠的是供应链和性价比,那么 Fishwife则代表的新一代品牌需要重视的“叙事共鸣与文化外延”。它的产品能走红美国,不是因为罐头本身,而是因为它讲述了一个“让旧品类重生”的故事。
这个故事里有女性创始人的视角、有可持续理念、有复古文化的浪漫感,也有新一代消费者对“轻奢日常”的追求。 这套逻辑,放在任何一个国家都成立——因为消费者真正买单的,往往不是功能,而是认同。
最后,我们想说的是,Fishwife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品牌的社媒运营策略,不管是红人营销还是内容规划。它不是在卖罐头,而是在传播一种新的生活方式——一种介于复古与先锋之间、既有环保意识又带有情绪表达的审美选择。
它让人们相信,罐头不一定是应急食品,也可以是一场美学体验。这正是许多中国出海品牌在做社交媒体营销时容易忽视的一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