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盟营销为什么在国内不如国外火
联盟营销,作为一种经济有效的营销模式,在国外的营销领域已经成为一种共识。我们通过一组数据,来看看联盟营销有多火:
联盟营销行业规模在2022年增长到约130亿美元,到2024年将增长到157亿美元;
仅在2021年,联盟营销行业围绕工具或者服务的公司获得了超过3亿美元的融资,这表明该行业的显著增长获得了投资人青睐;
从2017年到2021年,GoogleTrends里面对联盟营销的兴趣搜索增长了300%以上;
Statista数据显示👇
截至2022年,美国本土企业在联盟营销(AffiliateMarketing)方面的支出将达到82亿美元;
BigCommerce博客介绍,在美国,有81%的品牌和84%的发行商已经采用了联盟计划;
最新报告“全球联盟营销解决方案市场报告2023-2029”显示,预计2029年全球联盟营销解决方案市场规模将达到342亿美元,未来几年年复合增长率CAGR为15.0%。
联盟营销,凭借其易实施、无风险、对增加网站流量和销售额效果明显等特征,越来越受到广告主的青睐。
然而,对于联盟营销这种营销方式,似乎存在一种不平衡,那就是“东方不亮西方亮”。在国外非常流行,甚至在全球范围内都是共识,然而在国内对其却知之甚少,只有少数公司知道且做得好。
问题出在哪里首先,是普及度不够
国内的商家,对于红人营销、红人推广、KOL、网红营销等营销方式已经非常熟悉,但是对于联盟营销或者说合作伙伴营销,却搜索量很小,特别是“联盟”“合作伙伴”这些出现在英文语境里的词汇,感到所指模糊。
其次,是认知的偏差
国内的商家对于营销,通过理解的运行逻辑是“投广告—买流量—做转化—创业绩”,营销的方式比较单一,基本还是采用传统数字广告投放和自媒体传播的结合。对于近年来兴起的网红营销,多聚焦在头部品牌、头部大V,对于广大中小品牌并没有形成普及的态势。
最后,是发展程度的差异
作为一种舶来品,联盟营销是从西方传来的,但是国际上主流的海外联盟平台未做好中国市场本土化的工作,有些甚至没有中文网站。国内自身成长起来的的联盟营销平台,数量并不多,而且发展水平层次不齐。
差距虽然存在,但是不得不承认一个事实,那就是联盟营销已经到了“不做不行”的阶段。
首先,营销目标的转移
流量思维已经不再是终极追求。特别随着数字化媒体时代的来临,品牌信任度的建立越来越不能依靠本身的投放铺盖,而需要更具用户粘性的伙伴关系实现。品牌想要获得用户的信任,就需要主动发展合作伙伴关系,通过开拓及深耕,为企业带来新的业务增长极。
其次,营销市场的变化
全球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商家的流量成本也正在逐步攀升,他们面临着“利润缩减”、“获客难”的双重挑战。而且,流量的不稳定性,也是他们备受困扰的难题。作为一种高效的商业模式,联盟营销不仅可以帮助企业降低营销成本,提高运营效率,还能带来不同的潜在客户与销售机会,做到真正意义上的“降本增效”。
再次,品牌出海的需要
在出海市场,中国品牌已经告别了贴牌生产的时代,进入从中国制造迈向中国创造的飞跃,如何构筑其品牌建设的渠道,从产品出海,到品牌出海,这里面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而对于在海外已经成熟的联盟营销方式,已经成为中国出海商家的必须要采用的模式。
欣喜的是,越来越多的国内品牌了解到了合作伙伴营销,并逐步意识到联盟营销的价值所在。特别是随着PartnerBoost等几家国内联盟营销平台的崛起,联盟营销的理念已经在国内从无到有、落地生根,并逐渐发展壮大,越来越多的商家、品牌和联盟客加入到平台上来,合力打造一种共生共赢的营销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