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很多卖家一直在做但没想明白的话题:平衡策略,这东西说穿了不值钱,但偏偏很多人栽跟头。你想想是不是这样:广告费哗哗烧,单量却不见起色;一降价就心疼利润,不降价又没订单;断货前慌得一批,断货后补上货又推不动,这些都是没玩转平衡策略的表现。
到底啥是平衡策略?简单来说,就是左手倒右手——让整体利益最大化。
举个实实在在的例子。你一天广告费烧100美金,出了20单,平均每单广告成本5美金。一看ACOS,80%,亏了。这时候怎么办?
常规操作是直接砍广告或者直接降价。但平衡策略不是这么玩的。
咱们算笔账:如果把广告预算从100降到40,省下60美金。产品售价降低3美金,有没有可能单量增加?如果降价3美金能让你在同行中凸显优势,单量很可能不止20单。
假设单量维持在20单,你虽然每个少赚3美金,20个订单少赚60美金,但广告省了60美金,里外没差。如果单量冲到30单,每个少赚3美金,总共少赚90美金,但广告省了60美金,还多了10个订单——这10个订单就是净赚的。
看明白了吗?不在乎一城一池的得失,要看整场战争的胜利。
断货前后的平衡玩法
再说说断货这个让所有卖家头疼的事。
断货前,采用“断货应对三原则”:小步快跑涨价赚超额利润、降低广告竞价和预算节省开支、用高单价跟卖防止链接被捡走。
断货后补上货了,马上执行“补货行动三原则”:降价恢复竞争力、提高广告竞价和预算抢回流量、删除之前的跟卖链接。
这一涨一降之间,就是平衡策略的实际应用。断货前多赚点,补货后少赚点,但保证了 listing 不断流、排名不掉队。很多时候,活着比赚多少更重要。
订单量与利润额之间的抉择
我见过太多卖家纠结:是追求高利润还是高单量?
如果A方案每天出20单,每单赚50块;B方案每天出50单,每单赚20块。总利润都是1000块,你选哪个?
我会选B方案。订单量多了,权重就上去了,后续爆发力更强。
再比如,A方案每天出20单赚1000块,C方案每天出40单赚800块。明明A赚得更多,为什么我还推荐C?
因为权重和沉淀。40单的权重远高于20单,意味着后续增长潜力更大。今天的200块钱差距,明天可能就是一个天上一个地下。
运营要看长期价值,不是短期现金。这就跟你花一小时刷短视频和花一小时学习运营知识一样,时间成本相同,长期回报天差地别。
平衡策略的底层逻辑
很多卖家问我:魏老师,平衡策略到底能用在哪里?
其实无处不在:广告预算与产品定价的平衡、利润与销量的平衡、短期利益与长期权重的平衡、甚至选品时标品与非标品的平衡。
核心就一句话:算大账不算小账,看整体不看局部。
比如高退货率标签问题,光盯着解决退货没用,要把销量做起来,分母大了退货率自然就降了,这也是平衡:用规模稀释问题。
再比如老店重启,别纠结权重是不是和新店一样,只要产品好、运营到位,权重很快就能回来。轻店铺重产品,这也是平衡。
做了10几年亚马逊,最大的体会就是:亚马逊运营没有标准答案,只有动态平衡。
今天有效的方法明天可能就没用,这个产品适用的策略换个产品可能就失效。唯一不变的是保持开放心态,不断试错调整。
别死磕一个点,比如非要参加站外促销而不愿意降价。如果降价有效,为什么非要纠结那个形式?别迷信黑科技,品牌授权、跟卖这些小聪明,最后都是坑自己。别害怕调整,价格、广告、预算,该动就动。运营本身就是不断调优的过程。记住:流水不争先,争的是滔滔不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