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开电商平台,“大牌平替”“高质低价”的标语随处可见;刷短视频,“花小钱买好货”的话术随处可见,可它真的能戳中消费者的痛点吗?如果你真的信了这套逻辑,你的品牌可能从一开始就输了。
品牌的本质是什么?是消费者愿意为“信任”支付的溢价。当你反复强调“高质低价”时,看似抓住了市场需求,实则在亲手摧毁品牌的根基。
一、“高质低价”是个伪命题
经济学的底层逻辑早就告诉我们:价值决定价格。优质的原材料、专业的研发团队、严格的品控流程,每一项“高质量”的背后都是真金白银的投入。
某家居品牌曾主打“同品质比同行便宜30%”,初期靠低价迅速占领市场。但三年后,消费者发现产品做工越来越粗糙,售后服务也大幅缩水。原来为了维持低价,品牌偷偷更换了供应商,砍掉了品控环节。最终不仅口碑崩塌,还因产品质量问题面临大量投诉。
所谓“高质低价”,要么是偷工减料的伪装,要么是烧钱换市场的短期行为。前者透支信任,后者难以为继。真正的品牌,从不承诺“用成本价做生意”,而是让消费者相信“每一分钱都花得值”。
二、价格锚点决定品牌价值
消费者对品牌的认知,往往始于价格。当你把“低价”作为核心卖点时,其实是在给品牌贴标签:“我不值得被高价购买”。
奢侈品行业最懂这个道理。同一款包包,材质和工艺相差不大,但换个Logo,价格能差10倍。消费者买的不是包包本身,而是品牌赋予的身份认同和情感价值。如果奢侈品突然降价促销,不仅不会扩大市场,反而会让原有用户觉得“掉价”。
国内某新消费品牌曾犯过类似错误。初期靠“大牌成分平替”走红,定价只有国际品牌的三分之一。但当它想推出高端线时,消费者却不买账:“你家就值这个价,贵了我为什么不买大牌?” 品牌花了三年时间调整定价策略,才逐渐摆脱“廉价”标签。
价格是品牌的镜子,你定什么价,就会吸引什么层次的消费者。与其在低价里内卷,不如思考:我的品牌能给消费者带来哪些独特价值?
三、品牌该强调什么?
真正的品牌叙事,从来不围绕“便宜”展开,而是聚焦这三个维度:
1. 解决问题的能力
高端家电品牌很少说“我们不贵”,而是强调“十年免修”“节能省电”。消费者算的不是单价,而是长期使用的综合成本。当品牌能帮用户节省时间、减少麻烦时,价格敏感度自然会降低。
2. 情感共鸣的深度
某运动品牌的广告语“生而破界”,打动了无数职场人。它卖的不是运动鞋,而是“突破自我”的信念。当品牌成为消费者的情感寄托,价格就不再是决策的核心因素。
3. 不可替代的稀缺性
手工定制的珠宝、限量版的设计、独家的技术专利……这些“稀缺性”让品牌拥有定价权。消费者愿意为“独一无二”买单,因为这是身份和审美的象征。
四、对创业者的三个提醒
如果你正在做品牌,这三个原则或许能帮你少走弯路:
– 别用低价吸引“过客”,要用价值留住“常客”。低价带来的用户没有忠诚度,一旦有更便宜的选择就会立刻流失。
– 把成本投入到“看不见的地方”。研发、品控、服务,这些才是品牌的护城河,而不是花在“低价促销”的营销费用上。
– 学会“给价格找理由”。告诉消费者为什么你的产品值这个价,比如“我们的原料经过28道筛选”“设计师有15年行业经验”。
品牌的终极目标,是让消费者觉得“买贵了也值得”,而不是“买便宜了没吃亏”。与其在价格战里消耗自己,不如静下心来打磨价值。毕竟,能穿越周期的品牌,靠的从来不是低价,而是消费者心中那份“非它不可”的认同。
本文转载请注明出处。禁止二创和洗稿,一经发现将追究责任!!!
以上,如果对你有用,请点个赞点个在看哦,下周见!
End
个人简介
Hi 我是Kimi,一个力求只分享干货的品牌主管一枚。
关注我,海外营销知识每月更新。(所有分享都是下班后业余时间总结和发布)
(V:kimi20288交个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