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国内工程机械行业仍在周期震荡中寻求新平衡,三一重工却选择了主动出击。
10月28日,三一重工股份有限公司(6031.HK)在香港交易所主板正式挂牌上市。这是三一重工继2003年7月3日登陆上海证券交易所(600031.SH)后,在资本布局和全球化战略上迈出的关键一步,标志着公司成功构建A+H双平台上市格局。根据公司招股书,募集资金将主要用于“进一步发展全球销售及服务网络,以提高全球品牌知名度、市场渗透率和服务效率”。
“全球品牌知名度”,正是三一重工近年来战略转型的关键词,也是其频繁登上由OneSight与中国国际跨国公司促进会(CICPMC)联合发布的《BrandOS出海品牌社媒影响力榜单》的重要原因。在工程机械这样的传统产业中,三一重工正尝试以品牌的方式重塑全球增长引擎。
01 跨越周期到全球增长:三一重工的“第二曲线”
工程机械行业素来被视为“强周期”行业,过去十年,三一重工的成长几乎与中国基建周期高度绑定。
2016年至2021年间,受益于房地产与基建投资高峰,其营收从232.8亿元跃升至1068.7亿元,增幅接近360%。然而随着2021年后地产投资放缓,国内需求骤减,三一重工的国内营收从827亿元跌至2024年的273亿元,降幅接近70%。
但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其海外业务的逆势增长。
2020年至2024年,三一重工的海外营收从141亿元增长至485亿元,四年翻了近3.5倍,在总营收中的占比从14.2%跃升至62.4%。2025年上半年,海外营收再增11.72%,达263亿元,占比继续维持在60%以上。
换句话说,出海已成为三一重工抵御周期波动的核心引擎。
细看其区域结构,亚澳地区贡献了逾四成海外收入,非洲市场则成为增速最快区域。这些“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正处于基建密集起步期,需求稳定且周期波动相对平缓,为三一带来了长期增长的“蓄水池”。更重要的是,其海外业务毛利率通常高出国内5-10个百分点,带动整体盈利能力稳定在25%-30%区间。
然而,从全球视角来看,三一重工要想实现创始人梁稳根提出的“成为世界第一工程机械制造商”的目标,仍需再走一段路。截至2025年,卡特彼勒与小松仍以15.9%和11.2%的市场份额占据全球前两位,三一仅以4.6%位列第六。产品布局上,卡特彼勒的挖掘机覆盖0.9吨至660吨的完整吨位区间,而三一的产品仅覆盖1.95吨至120吨,在微型挖与矿山大型机领域仍存在空白。因此,此次赴港IPO不仅是一场资本运作,更是一次全球布局再加速的信号。
海外营收的扩张、海外研发中心的建设、海外服务网络的完善,共同构成三一重工的全球增长“第二曲线”。但要真正让增长曲线具备持续性,品牌影响力的建设,才是打开全球市场的关键变量。
02 打造“人”的品牌:三一重工的全球社交叙事
与许多仍以产品为中心的中国制造企业不同,三一重工正在以“人”为核心重构品牌传播逻辑。这也是其能登上BrandOS榜单的核心原因。我们观察到,在三一重工的全球品牌知名度建设中,不止依靠机器性能展现专业,更依靠人与品牌之间的情感链接来提升认同。01从B端采购到“人际链接”:让机械有温度
虽然工程机械的采购方通常是企业或政府项目,但三一重工选择从“决策背后的那个人”入手讲故事。在其海外社交媒体账号中,常见的不是冷冰冰的设备参数,而是一个个生动的“人”的故事:
记录来自波兰的服务工程师的日常;邀请南非优秀员工代表分享自己在三一重工工作的感悟;聆听美国客户和在场工程师的声音。
这种“人文化叙事”让品牌从工业制造者转变为“社区建设者”,在情感层面形成独特的亲和力。02从“硬实力”到“软输出”:以知识和服务构建信任
三一重工同样深知,在工程机械领域,“专业度”就是品牌信任的底座。因此,它通过多种形式持续输出专业知识。三一会与当地工会、消防组织等机构合作,免费提供起重机、挖掘机等重型机械培训课程,帮助操作人员提升技能。同时在线上,着力展
这种兼具温度与专业度的品牌建设,使三一重工在海外市场获得了超越产品本身的信任与好感度。目前,三一在Facebook、YouTube、LinkedIn等主流平台均有深度运营,其中Facebook全球页粉丝已超300万。这套以“人”为圆心的传播系统,正成为三一全球增长引擎的重要组成部分。
结语
赴港IPO只是三一重工出海征程的新起点。在国内工程机械行业普遍面临增长瓶颈的当下,它以海外市场为引擎,以品牌建设为杠杆,正在打开更高质量的增长路径。而“全球品牌知名度”的打造,正是其能否真正跻身世界第一梯队的关键变量。
从产品竞争到品牌竞争,从输出设备到输出信任——三一重工的故事,折射出中国制造的下一阶段使命:让世界不仅看到中国的“重器”,更记住中国的品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