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营销行业里,我们常常会提到一个词——核心用户。
无论老板、产品、运营还是市场的同学,都需要思考:我的核心用户到底是谁?如何找到他们?
这个问题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只有明确了核心用户,我们的产品迭代、运营策略和品牌传播才能有的放矢,资源投入才会更有效率。
一 核心用户群体判定的三个基本标准
1.规模较大
规模是第一个考量因素。这里的规模不是指泛泛的潜在用户数,而是你的产品/服务能够触达且服务的目标用户数量。
具体来说,可以从两个维度评估:
- 绝对数量:该群体在目标市场中的占比是否足够支撑产品初期发展?
- 增长潜力:该群体在未来是否有自然增长的趋势?
比如,B站在早期聚焦二次元爱好者,这个群体绝对数量不算很大,但年轻且增长快,为后续B站扩张打下了基础。
2.需求刚性
刚性需求是产品存活的基础。是指用户在特定场景下必须满足、无法回避的核心需求,是解决其 “生存、效率、安全” 等底层问题的关键。
若不满足会导致明显的痛苦(痛点)或障碍,而非 “可有可无” 的锦上添花型需求(伪需求或非刚需)。
如何判断需求是否刚性?可以从三个角度考察:
- 强痛点驱动:需求未被满足时,用户会感到明显的 “痛苦”(如焦虑、麻烦、风险),有强烈的解决意愿。
- 需求强度:用户是否愿意为解决问题付出成本?
- 需求频率:问题是偶尔发生还是经常出现?
- 替代方案:市场上是否有更好的解决方式?如果几乎没有其他低成本、高效率的方式能替代该需求的解决方案会更好
以钉钉为例,它最初解决了中小企业高效管理的刚性需求——考勤、审批、即时通讯,这些是日常工作的高频场景。
3.竞争较小
蓝海市场比红海市场更容易起步。竞争小意味着:
- 用户获取成本相对低
- 更容易形成口碑
- 有试错和成长的空间
判断竞争程度,不仅要看直接竞争对手的数量,还要分析他们的实力和用户满意度。如果一个领域已有巨头垄断且用户满意度无比高,后来者很难切入。
理想的核心用户群体,是同时满足这三个条件的交集:有足够规模、有刚性需求、且竞争不那么激烈。
二 用户判定的两个升级标准
1.势能:影响力和传播力
势能用户是指在特定领域或场景中,具备高影响力、高传播力、并能为品牌带来持续价值辐射的核心用户群体。
他们通常处于用户金字塔的顶端,虽然数量占比低(约 1%-5%),但能通过自身行为和资源辐射带动大量普通用户,一个人能带动 10 个甚至 100 个潜在用户的人,对品牌增长、产品迭代或市场渗透起到关键作用。
势能用户通常有以下特点
- 话语权强:如行业KOL、媒体人士、知名博主。
- 社交活跃:如社区达人、社团领袖、活跃分子
- 专业权威:如专家、学者、资深从业者
典型案例是知乎的早期发展策略。知乎没有一上来就面向大众,而是先邀请各行各业的专业人士和意见领袖,构建了高质量的内容社区。
这些用户不仅贡献了深度内容,还为平台赋予了专业、可信的品牌形象,吸引了更多慕名而来的用户。
还有Therabody 筋膜枪的势能用户是专业运动员和健身教练,他们因高强度训练对产品有刚性需求,且能通过专业背书提升品牌可信度。
普拉提教练通过线下学员和线上粉丝群体,自然安利健身器材,形成 “营销一人,辐射一群” 的效果。
因此有势能的用户群体能够自发为你带来更多用户,降低后续的拉新成本。
2.破圈能力:从核心到大众的路径
破圈能力指的是,在获得核心用户后,产品能否以此为基点,辐射到更广泛的用户群体。
判断一个核心用户群体是否具有破圈能力,要思考:
- 这群核心用户与大众市场是否有连接点?
- 产品功能是否能平滑过渡到更广泛的需求?
- 品牌调性能否被更多用户接受?
抖音的演进就是很好的例子。它最初的核心用户是追求酷炫、创意的年轻群体,通过特效、音乐等创新功能吸引了这些人。
随着内容生态丰富,抖音逐渐扩展到各个年龄段和兴趣圈层,完成了从垂直工具到全民娱乐平台的转变。
三 如何应用这套判定标准?
了解了核心用户的判定标准后,如何在实践中应用呢?
1.明确阶段,分清主次
不同发展阶段,对核心用户标准的侧重点不同:
- 从0到1:优先考虑刚性需求和竞争环境,先活下来最重要
- 从1到10:开始关注用户势能,借助影响力降低获客成本
- 从10到100:重点规划破圈路径,实现规模化增长
2.动态评估,及时调整
核心用户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市场环境、产品能力和用户需求的变化,核心用户群体可能需要调整。
建议每半年或每一年重新评估一次核心用户定位是否仍然有效。
3.数据驱动,避免主观
判定核心用户不能凭感觉,而要依靠数据。通过用户访谈、行为数据分析、市场调研等方法,客观评估各候选群体的规模、需求刚性、竞争状况等指标。
四 常见误区与陷阱
1.贪大求全
很多产品一开始就想服务所有用户,结果资源分散,哪个群体都没服务好。正确的做法是:先深度后广度,在一个群体做透后再考虑扩张。
2.自嗨式定位
团队根据自己的喜好而不是客观数据判断核心用户,导致选中的群体实际上规模太小或需求不刚性。
刚需的本质是 “用户不得不解决的问题”,而非 “用户想拥有的额外功能”。
例如,饿了要吃饭是刚需,想换个限量版餐具吃饭是非刚需;出门要到达目的地是刚需,想坐豪华轿车出门是非刚需。
因此你以为的刚需,对用户而言不一定,所以前期可以假设需求,但还需要验证需求是不是真需求和刚需求。
3.忽略演化路径
只考虑眼前的核心用户,没有思考下一步的扩张方向,导致产品被困在狭窄市场,随着市场的竞争加大,越来越被动。
结语
核心用户群体的判定需要对用户需求的深刻洞察和对市场趋势的准确判断。
三个基本标准(规模达标、需求刚性、竞争较小)是生存的基础,两个升级标准(势能和破圈能力)是发展的保障。
只有同时把握这两方面,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找到正确的起点,并走得更远
本文转载请注明出处。禁止二创和洗稿,一经发现将追究责任!!!
以上,如果对你有用,请点个赞点个在看哦,下周见!
End
个人简介
Hi 我是Kimi,一个力求只分享干货的品牌小主管一枚。
关注我,海外营销知识每月更新。(所有分享都是下班后业余时间总结和发布)
(V:kimi20288交个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