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马逊展示型推广“提转化”大法
在亚马逊的广告生态中,展示型推广(Display Ads)凭借其“主动出击”的特性,成为卖家抢占用户注意力、提升转化率的核心工具。

然而,许多卖家在实操中常陷入“曝光高、转化低”的困境。如何让展示型推广既高效引流,又能精准收割订单?
今天,就让我带你一起来看看,展示型推广能够带给我们哪些助力以及最新功能组合的应用,开启高效投放吧!
一 展示型推广新升级
近期,展示型推广在原有的基础上进行了不少新升级,下面我们就来回顾一下:
01 成本控制再次更新
以往展示型推广仅支持“触达量”和“页面访问次数”作为成本控制目标,而本次升级新增的“转化量”成本控制功能,彻底打通了广告预算与订单转化的直接关联!
- 适用场景:
适合高客单、转化周期长的商品(如家具、电子产品),通过设定单次转化目标成本(如$20/单),系统自动优化投放策略,优先触达高意向用户,避免预算浪费在低效流量上。
- 实战技巧:
- 初期可设置略高于历史CPA(单次转化成本)的转化目标,积累数据后逐步下调至理想值。
- 结合“动态竞价-仅降低”策略,在转化概率低时自动降低出价,平衡曝光与成本。
02 投放菜单全面升级
原“内容相关投放+受众投放”升级为四大投放类型,覆盖更细分的营销需求。

通过匹配不同精度和广度的受众,帮助实现从建立品牌认知到提升销售转化的全方位广告目标。具体包括:
03 新增竞价建议功能
针对再营销场景(如浏览未购买用户),系统基于近期历史数据,自动生成建议竞价范围(含上下限),大
优势解读:
- 避免出价过高导致ACOS飙升,或出价过低错失高意向用户。
- 数据来源包括同类目广告主的竞价水平、用户行为转化率等,可靠性强。
操作指南:
- 进入广告组设置,选择“再营销受众”定向。
- 启用“建议竞价”功能,系统将显示推荐出价区间(如0.8−0.8−1.2)。
- 根据商品利润空间选择中间值(如$1.0),观察3-7天数据后微调。
注意事项:
- 建议竞价仅作为参考,需结合自身转化率灵活调整(如详情页转化率低于类目均值,可适当降低出价)。
- 针对高价值受众(如加购用户),可手动设置高于建议上限10%-20%的竞价,抢占黄金广告位。
二 组合使用新功能实现低成本高效益投放
在深入了解展示型推广的新功能后,我们该如何巧妙地组合使用这些功能,以最小的成本实现最大的推广效益呢?
接下来,我们就来一步一步进行拆解。
Step 1: 明确目标
找到并赢得高意向(已浏览/已购买过相关产品)顾客的关注和购买。
Step 2: 选择优化方案,控制订单成本
可以选择“转化量”作为优化方向,勾选成本控制功能。设置合理的每笔订单成本数值,帮助灵活调整出价策略,让广告成本更加可控。
需要注意是:广告的计费模式仍然是CPC,设置过低的成本可能会影响广告投放的覆盖范围与效果。建议结合细分投放类型下的CPC竞价和对产品的预计转化率,来设置每笔订单的成本值。
Step 3: 选择定向投放方式,精准触达目标客群
1.内容相关投放:狙击竞品流量,低成本“捡漏”高意向用户
核心逻辑:
通过锁定弱势竞品或高相关品类,抢占其详情页广告位,截流本属于竞品的订单。
竞品定向策略:专攻“三低”竞品
筛选标准:
价格劣势:竞品售价高于你10%-20%(可承受溢价空间)。评价短板:竞品评分≤4.3星,或差评提及质量/物流问题。
无Prime标识:非Prime商品配送周期长,用户易被“快速交付”吸引。
操作步骤:
在广告组中选择“内容相关投放”-“商品定向”。
输入竞品ASIN或类目关键词(如“Bluetooth Speaker”)。
启用“动态细分”功能,系统自动筛选出符合“三低”特征的竞品。
建议竞价设置:
若系统推荐0.6−0.6−1.0,优先选择中高位出价(如$0.8),确保广告出现在竞品详情页顶部。
搭配“页面访问次数成本控制”(如$0.7/次),避免点击成本过高。
注意事项:
每周更新竞品列表,剔除已降价或优化差评的ASIN。
避免同时定向过多竞品(建议≤10个),防止流量分散。
2.再营销受众:动态细分+回溯期分层,唤醒“沉默”用户
核心逻辑:
根据用户行为时效性(7天/30天/90天)与兴趣深度(推广商品/相似商品),差异化推送广告,提升召回效率。
回溯期分层策略:
不同阶段用户区别触达

图片来源:自制
动态细分组合:
精准匹配用户需求
推广商品定向:针对浏览/加购过本商品的用户,推送原商品+关联捆绑套装。
相似商品定向:针对浏览过竞品但未下单的用户,推送差异化卖点。

图片来源:亚马逊广告
亚马逊展示型推广的终极目标,是通过“精准触达+高效转化”实现流量与销量的双赢。
无论是新品的冷启动,还是成熟商品的增量突破,都需要卖家持续优化受众定位、广告设置与数据策略。
2025年,随着AI工具的普及与平台功能的升级,精细化运营将成为广告突围的核心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