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东部时间2025年4月10日凌晨,特朗普在其个人社交平台上发布的一则消息再度震动了全球:美国决定对原产于中国的进口商品的关税提高到125%,立即生效。
加上之前美国取消了800美元以下中国直邮商品免税政策,咱们跨境从业者也是见证历史性时刻了。中美关税战再度升温,特朗普以新的关税政策回应中方此前对美国商品征收的84%关税,显示双方贸易摩擦正在进一步加剧。

这场关税战看似是一场贸易战,但背后其实是两国经济治理模式的终极对决,是“税制战争”,是中国的”增值税驱动型经济”与美国的”消费税依赖型经济”正在全球市场展开一场关于”定价权”的生死博弈。
简单来说就是,咱们中国物美价廉的商品动了他们美国政府的蛋糕了。但是大家可能会想物美价廉不是更好吗?美国政府不想让美国消费者买到更便宜的商品吗?
他们还真不想,要读懂关税战,首先要从我们之前说的中美两国税收的不同开始讲。
01. 关税战的本质:不是贸易战,而是”税制战争”
▍美国的“消费税依赖型经济”
美国政府推行“消费税”,地方政府税收37%来自消费税(Sales Tax)。
这意味着:
- 商品售价越高→ 政府税收越多;
- 商品售价越低 → 财政赤字扩大。
举两个例子,帮助大家理解:
中国产的电饭煲物美价廉,为了扩大销量,我们自己将商品定价,从市场价50美金降价到30美金,那么芝加哥政府就会因此每年减少1.2亿的税收;(这笔钱相当于砍掉18%的警力预算)
如果特斯拉将电动汽车从定价3万美元降到1万美元,加州消费税收入将暴跌70%。(因为售价降低并不能直接扩大消费量规模,毕竟不能家家户户都必备一个电动车吧)
▍中国的”增值税驱动型经济”那么为什么对比美国,在中国拼多多、9.9遍地开花,这类低价政策中国政府不干涉吗?因为中国施行的是“增值税”,中国税收的70%来自增值税(VAT),其核心逻辑是:
- 产业链越长、协同越复杂 → 税收越多;
- 消费量越大 → 全链条增值环节越多。
比如在义乌一条售价2.3元的数据线要经过六道增值环节:
原材料→加工→组装→包装→物流→零售。
最终一条数据线会贡献税收0.41元,那么1000万单的销量就等于410万税收。
意思就是中国的税收与商品售价无关。
▍美国为什么要对中国加关税?因为美国政府不想美国人民买到物美价廉的商品,便宜商品无法从中收取高额消费税。在经济层面,美国加关税的核心目的不是阻止中国商品进入,而是强制中国商品涨价,以维持其”高定价=高税收”的经济循环。在政治层面,寻求和中国博弈的手牌,获得长期共生法则的制定权,重新规划全球经济秩序。而中国态度就是找准机会趁你病要你命,直接计划中美对立,从经济问题直接上升到国家PK,甚至是世界经济霸权的PK。
▍美国对全球加关税的目的是什么?
共五个目的:
1. 美国加关税是要全球买美债(用市场换贷款);
2. 加税是必然,高消费=高税收,这样才有机会还债,也才有机会提高债务上限;
3. 想让工厂、企业回流美国生产;(其实也就是美国的噱头,即使回流也都是智能工厂,也无法带动就业)
4. 用离谱的差额,迫使其他国家让步谈判;
5. 打破现有全球贸易体系。
所以”对等关税”本质上是一个政治工具,而不是经济学概念。
▍中美税收总结
那么我们来总结一下,中美政府的税收逻辑。
中国政府鼓励产业带发展,因为产业带发展能带来税收,而产业带发展必然带来产能增长、产能增长必然导致商品价格降低;而美国必须维持高价,否则税收崩盘。
在增值税税制的底层框架加持下,中国获得了空前的产业发展,真正意义上的解放和发展了国内劳动力,促使中国在这个时间点或者了经济决战的席位。
而中国政府也必将会充分利中这个席位,获得未来50年到100年的世界经济、政治话语权。
两国税制差异说完了,那么我们再说回,“关税战争就是定价权争夺战”这件事。
02. 定价权争夺战:
中国”性价比霸权” vs 美国”品牌溢价霸权”
▍中国挑战了全球”定倍率”规则
欧美企业长期遵循行业定倍率(Markup):
• 服装:10倍;
• 珠宝:20-30倍;• 电器:5-10倍。
但中国企业用2-3倍定倍率横扫全球:
• SHEIN:10刀的裙子 vs ZARA 50刀;
• Anker:20刀的充电宝 vs Belkin 60刀;• Temu:5刀的T恤 vs H&M 25刀。
结果就是,虽然美国消费者省钱了,但政府税收暴跌,美国的品牌利润被压缩,高价商品卖不出去,被迫裁员关店。
所以美国才要用关税强制倒逼中国商品“回归高价”,美国不直接禁售中国商品,而是通过关税让中国商品失去价格优势:
- 30美元以下商品直邮成本+53% → 逼企业转向海外仓(备货周期45天);
也是要倒逼中国品牌提价,回归10倍定倍率。
那么我们中国企业跟着提价不就行了?反正付钱的是美国人民。
举个例子,某蓝牙耳机品牌原来售价19.9,走低价路线抢市场,被迫涨价到34.9美元,否则无法覆盖关税成本,但是因为没有品牌影响力,销量下降;
但价格提升后,进入Cosmo算法”高端推荐池”,获得了更好的推荐位置,利润率反升40%。(对于全球最早做算法推荐的公司Amazon,为什么相比中国企业晚这么多年才推自己的“千人千面”算法,这也是一个战略决策的思考,其他文章再做详细讨论)
明面上看是好事,倒逼部分中国企业转型做品牌升级提高价格,销售额提升了呀!
但事实上是坏事:
1. 大量中小企业可能倒闭:低价产品直接出局,不涨价就亏本,涨价了就没人买,完全失去价格竞争力,整个跨境电商行业将面临重构;
2. 供应链受损:被迫改变原有供应链布局,增加企业运营成本,降低整体经济效率;
3. 市场份额损失:多年建立的渠道优势丧失,其他国家可能趁机抢占市场,一旦失去市场将很难重新夺回;
4. 外汇收入减少:出口下降影响外汇收入,影响国际收支平衡,可能会影响人民币汇率。并且一个成功转型的案例背后,可能有100个品牌直接出局,转型是个战线很长的事情,这些失败的案例往往不会被报道。提高关税不是单纯的经济措施,而是遏制中国发展的政治工具。“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所以不管是关税最开始的34%、还是如今的125%(数据截止4月10号),中国都一定会跟美国硬刚到底的,现在我们的反治政策已经对美国加征关税提高到了84%,这只是中国的第一步动作。
那么未来十年,我们中国企业,特别是我们跨境电商应该如何突围呢?
03.未来10年,只有两种企业能存活
这是一场关于”谁定义价值”的文明战争。
美国要维护的是“高定价=高税收”的旧秩序,而中国正在构建“高消费量=高复杂度=高税收”的新范式。
▍未来10年,只有两种企业能存活1. 适应美国规则:
放弃低价,做高端品牌(符合老秩序且能充分发挥老秩序优势的企业);2. 重构全球生态:
用数据 + 基建 + 供应链制定新标准(彻底和老秩序分道扬镳,充分发挥新秩序的力量,在市场中分得一杯羹)。
任小姐出海战略咨询是一家专注跨境零售业务规模增长的战略研究与规划公司。
在全球市场格局剧变的当下,我们始终坚信:每一个怀揣梦想的企业都值得被倾听和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