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半年,美国本土亚马逊大卖家对中国卖家的不满情绪迅速升温。
2024年,中国卖家在亚马逊美国站的影响力达到历史新高:国内卖家数量占比首次超过50%;第四季度中国卖家商品销量占比更是攀升至约62%,而美国本土卖家的份额则跌至45%。
美国卖家因失去本国电商主导地位而产生危机感,认为市场被“中国制造”淹没。

一美国卖家联盟抵制中国卖家的原因
一位美国大卖发现自己的爆款产品排名被多个中国卖家超越,这些中国卖家的定价远低于他的成本线,于是直指中国卖家为“市场秩序的扰乱者”。
在这种压力下,该卖家迅速联络了其他境况相似的本土卖家,组建联盟并公开宣称将共同对抗、“弹劾”中国卖家。
(一)市场份额的冲击
美国本土卖家的市场份额被中国卖家快速抢占,导致其危机感加剧。
中国卖家凭借强大的供应链优势和灵活的运营模式,在亚马逊美国站迅速崛起,使得美国本土卖家的市场地位受到严重冲击。这种市场份额的快速转移,让美国卖家感到不安,认为中国卖家的低价策略扰乱了市场秩序。
(二)所谓的“不公平”竞争优势
美国卖家联盟认为,中国卖家在平台上崛起背后有多方面的“不公平”优势,包括税费、供应链以及竞争手段等,这些因素导致双方竞争环境失衡。
他们指责中国卖家利用各种政策漏洞和低成本运营模式,在价格上占据优势,从而抢占了市场份额。
二 美国卖家联盟提出的限制措施
针对中国卖家的竞争优势,这些美国本土大卖家联盟已经向亚马逊和美国政府提出了一系列具体的限制措施或诉求,包括以下五项:
(一)取消 $800 免税额(De Minimis 政策)
呼吁废除当前对进口包裹价值在800美元以下免征关税和消费税的政策。
他们认为,中国卖家大量利用这一“小额免税”漏洞拆分包裹,“蚂蚁搬家”式地避税,从而在价格上占据不当优势。
取消免税额将迫使所有进口商品缴税,有望堵死中国卖家的避税通道。
(二)强制在美注册实体并纳税
要求亚马逊平台上的中国卖家必须注册美国本土公司实体并依法缴纳美国所得税。
通过消除离岸经营带来的税收优势,确保境外卖家与本土卖家承担同等的税负和合规义务。
(三)强制购买高额责任保险
要求所有中国卖家提供与美国卖家相同标准的产品责任保险(例如保额达百万美元)。
目前许多中国卖家被指通过规避亚马逊的强制保险要求来节省成本。若此措施落实,中国卖家需承担额外的保险费用,与美国本土卖家站在同一起跑线。
美国方面认为,这将提高中国卖家的运营负担,杜绝其利用低保险成本优势参与不正当竞争。
(四)透明披露卖家身份信息
要求在商品页面公开展示卖家的国籍、商品原产地以及关税缴纳情况等信息。
通过增加平台信息透明度,美国卖家希望利用消费者的偏好来打压“中国制造”商品的销量。他们预计,清晰标注产品是否由中国卖家销售以及是否缴纳关税,将影响部分消费者的购买选择,从而削弱中国卖家的市场吸引力。
(五)设立90天上架审查期
提议针对中国卖家的新品设置90天的延迟上架审查期,在产品发布前提交美国政府指定的网站进行专利和知识产权合规性审核。
此举旨在打击抄袭和假冒行为,防止侵犯美国知识产权的产品快速进入市场。
上述限制性提案直指中国卖家的税收、合规和供应链优势,试图通过政策干预削弱中国卖家的竞争力。例如,取消免税额叠加美国对华商品现行约20%-25%的惩罚性关税,而强制注册美国公司和购买高额保险,则拔高了准入门槛,削减其低成本运营优势。可以预见,这些措施一旦实施,将重塑亚马逊平台上中美卖家的竞争格局。
三 美国政府的响应与立法趋势
面对本土卖家的呼声,美国政府相关部门和国会近来在多个方面展现出加强监管海外电商卖家的趋势:
(一)收紧低值包裹免税制度针对备受争议的$800免税额漏洞,前拜登政府和国会已着手修改海关法规,缩小免税适用范围。两党议员推动的《小额免税互惠法案》(De Minimis Reciprocity Act),提议禁止中国等“不可信国家”利用美国的$800免税渠道,并将免税限额下调。美国海关与边境保护局(U.S. Customs Border Protection)也支持改革,指出当前每天有超过 400 万件免税包裹涌入美国海关,存在被不法分子利用的风险。
(二)加强电商平台透明度和合规要求
联邦层面出台的《INFORM 消费者法案》等法规,要求在线市场对高销量第三方卖家进行身份信息收集核实,并向消费者清晰披露卖家身份信息。监管机构还在探讨强化产品原产地标识(要求电商平台明确标注商品的生产国)和落实平台连带责任(如考虑通过《SHOP SAFE Act》等立法,使平台对第三方所售假货承担更多责任)等措施,以缩小海外卖家与消费者之间的信息差距。
(三)知识产权和产品安全监管
美国海关和消费品安全委员会(United States Consumer Product Safety Commission)加大了对进口电商商品的抽查力度,特别是针对专利商标侵权、假冒伪劣和不符合安全标准的商品。立法方面,未来可能要求境外卖家提供产品知识产权合规证明,或赋予海关更多职权拦截涉嫌侵权的小额包裹。
(四)贸易政策收紧与关税壁垒
国会众议院的美中战略竞争特别委员会在2023年一致建议取消中国的永久正常贸易关系(Permanent Normal Trade Relations)地位,恢复对华贸易年度审议,并通过立法设定更高关税基准。参众两院强硬派议员提出的《恢复贸易公平法案》设想,对自中国进口的非战略物资征收最低35%的从价关税,对战略物资征收至少100%的关税。
(五)税收监管加强
目前来看,美国行政部门尚未直接针对“中国卖家必须在美注册”或“外国卖家缴纳美国所得税”出台专门法规。但本土卖家的游说正在推动政府关注这一税收不公问题,未来不排除国税局(IRS)加强对跨境电商收入的监控,要求平台报告境外卖家的销售额并探索征税途径的可能。
总体而言,无论是在海关监管(如降低免税额、加强进口审查)、电商立法(提高卖家透明度和平台责任)还是贸易政策(持续关税施压),美国政府正呈现出全方位收紧的方向。美国民间本土卖家联盟的行动也获得了一些有影响力人士的呼应,例如美国亿万富翁例子马克·库班直言亚马逊上中国卖家的竞争已对美国小品牌构成“巨大问题”,这些声音进一步增加了政府采取行动的政治压力。
四 对中国跨境卖家的可能影响
若上述政策在未来落实,中国跨境卖家在美国市场的经营将面临显著挑战,主要体现在物流通关、成本结构、合规运营和市场准入等方面:
(一)物流与清关
目前许多中国卖家习惯通过直发小包裹将商品送达美国消费者,以规避关税和简化通关。一旦免税福利大幅降低甚至归零,中国卖家的物流成本和复杂度将上升。卖家可能被迫调整物流策略,从跨境直邮的小规模、高频发货模式,转向本地仓储、批量进口模式,这需要更长的前置备货周期和库存资金,增加了运营难度。
(二)价格成本与利润
取消免税额和新增的合规成本(如注册美国公司、年度报税、代理记账、购买高额产品责任险等)
将压缩中国卖家的利润空间。中国商品的低价优势可能被削弱,卖家若维持原价,利润空间会被压缩;若涨价,则可能失去对价格极其敏感的消费群体。
(三)合规要求与运营难度
新政策环境下,中国卖家需要面对严格的合规要求,包括法律合规、知识产权和产品合规审查等。平台规则也将执行更严,消费者对卖家的期望提高,这将迫使中国卖家走向精细化、合规化的运营。
(四)市场准入与竞争格局
未来美国政策变化可能提高中国卖家的市场准入门槛,部分中国商品可能因价格因素失去进入美国市场的可行性。消费者偏好可能转变,平台资源也可能向本土卖家倾斜,市场竞争格局将被重组。
概而言之,美国政府潜在的新政策将显著削弱中国跨境卖家的传统优势:物流上不再快捷廉价、价格上不再“一骑绝尘”、运营上需遵守严规、市场门槛准入变高。这对依赖低成本打法灵活取胜的中国卖家来说是严峻挑战。但从另一个角度看,规范的市场环境也有助于优质卖家脱颖而出——那些具备供应链整合能力、品牌价值和合规运营能力的中国卖家,依然有机会在新的规则下站稳脚跟并赢得本土消费者的青睐。
五 针对不同类型中国卖家的应对建议
面对未来几年愈发严格的美国市场环境,不同类型的中国跨境卖家应根据自身特点采取相应的策略,以降低风险、把握机遇。
(一)品牌型卖家品牌型卖家(自主品牌出海)——应提前布局合规,强化品牌差异化优势,完善全球供应链,拓展多渠道经营(如Walmart、eBay等),并积极参与行业对话,为中国卖家争取话语权。
(二)自营型卖家自营型卖家(注重精品运营)——应紧跟合规要求,考虑注册美国公司或本土账号,精细化选品与定价,提高运营效率,控制成本,并灵活应对市场变化。
(三)铺货型卖家铺货型卖家(多SKU铺货)——应收缩战线,聚焦优势产品,善用第三方服务和合作,探索其他市场机会(如东南亚的Shopee、非洲的Jumia等),提升产品质量与差异化,并在必要时及时止损,保留实力。
六 写在最后美国本土大卖家联合抵制中国卖家的行动及其推动的系列政策,预示着跨境电商行业即将进入“强监管、重合规”的新阶段。
中国卖家需要正视这一趋势,提前做好应对准备。对于拥有品牌和规模优势的企业,这是巩固长远竞争力的倒逼动力;对于依赖灰色优势的小卖家,则需要谋求转型升级。
无论采取何种策略,深耕供应链优势、紧跟政策变化、坚守合规经营、打造品牌价值将是中国跨境卖家在未来出海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的关键。正如业内人士所言,风暴将至,挑战与机遇并存:积极应对者方能在新一轮洗牌中突出重围,实现更稳健的全球业务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