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品牌广告搭建】
hi,大家好,我是lam!感谢一味君提供这次分享的机会,第一次写文字分享,文笔粗糙,还望各位看官海涵。这次的主题分享主要还是品牌流量搭建及品牌出海,帮助没有参加千人大会的卖家朋友们也能了解一二。
从2020年以来,在平台打击测评刷单,品牌连坐,封号等组合拳打击下,很多卖家朋友开始思考正规合规的运营方向,很多卖家朋友也进入了阵痛期,虽然我们公司一直坚持白帽运作,但是难免也受整个运营环境的改变而受到波及,所以近两年无论你是身处哪个类目,都会遇到SP广告CPC逐年递增,特别在大促前期到大促期间,CPC更是高的离谱,逐步蚕食我们的利润
当整个营收结构发生改变,我们也紧急进入了思考,未来的运营方向应该如何调整,所以我们的品牌之路并非主动出击,更多是为了避开内卷的漩涡。
我们内部也开展了全面的分析,结合平台建议,我们决定由内到外进行全面升级,正式由精品向品牌转型。
品牌化的搭建一共分为六部分:
由于篇幅有限,这次我先重点分享:运营架构品牌化,和流量品牌化。
运营架构品牌化:
关于这点我长久以来深有感触,行业内从18年开始提出精细化运营,但是到底这个精细化,到底是从哪里入手,是指广告流量层面,还是每天的数据分析层面,还是从我们的关键词层面,还是我们广告打法层面?我一直都觉得还是有所欠缺。后面我们总结得出,只有将工作时长最多的几项日常工作细分切割,才能得出我们真正想要的东西,因为之前的模式,运营人员要干的事情太多太杂,在这种时间精力分配下,很难再去应对日渐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所以我们决定从组织架构开始做调整。
上图是我们之前遇到的,相信大部分卖家在公司内部也存在的问题,我从运营角度,组织架构层面,制度贯穿,三个维度进行分析:
运营:
作为个人单元来说,受过去思维影响,还有公司整体的结果导向影响,至上而下还是围绕着销售额,还有利润为考核指标,这也导致了运营人员,也较少去关注广告销售额的具体情况,所以一旦遇到CVR情况不佳,销售下滑,本能地就开始盘算站外放量,促销,日常折扣优惠,来提升CVR,降价是最直接也是最简单的手段,但最后也是双输的选择,影响了利润,影响了营收,逐步进入负螺旋。
第二就是抗拒对新功能的研究,即使研究了,也很难有效的,有计划的去测试,因为第一没有预算,第二,如果公司不重视,那也是杨白劳。
内部环境:
过往的组织架构过分扁平,主管-运营-运营助理,统筹所有的运营工作,导致分配开始出现不合理,在核心的流量获取方面,很难及时做改变去应对市场竞争。
内部培养也主要靠人带人,口口相传,至于传授的是否正确,学习结果是否符合要求,都没有统一的规范,内部人员变动频繁时,更容易导致打法多变,没有从最高层面确立好大方向。
制度:
公司没有提供合适的环境,氛围,激励,去支持对亚马逊的新增功能做测试,对新增功能没有做出合适自己的作用定义,导致发展不前,还是依赖SP广告,逐步落后于同行卖家。
优化升级:
【第一:成立运营中枢(部门核心小组)】
由广告主管,运营主管,部门负责人构成,确定统一的打法思路,保证整个部门的最低下限,规避风险,这里怎么理解,去过的组织架构,很容易导致各个小组,各个运营人员,打法不一,各自为政,导致花费重叠浪费,打法思路没拉通,很难做到标准化。运营中枢的存在更多决定了未来的发展方向,起到了1+1>2的作用,为未来的可复制化,流程化,标准化,提供了动力。
【第二:单独成立广告小组,只为广告负责】
承担广告销售额,这个是重点,广告占比的高低其实不能说明问题,如果当你的广告订单占比在70%,但是你的广告仍然盈利,大家觉得广告能继续做吗?相信大家心里会有答案,这也是我们单独成立广告小组的目的,单从运营的时间精力分配层面,很难全权为这个事情负责。
另外一大作用,就是针对新功能的测试,每次平台的广告新增功能,我们都会开始立项,针对新增广告做定义,开始计算预算,列出初始目的指标,然后开始测试,优化,最后形成对我们合适的广告框架和形成具体的打法,沉淀SOP。
【第三:运营小组的调整】
更多是每日工作内容的调整,针对广告,只需要关注详细的每个广告活动的位置变动,CPC变化,做出监控。运营人员的核心,更多是需要把账算清楚,这也是我在千人大会上提及的,一个合格的运营,应该知道,这个月我有多少钱可以花,要花在哪里,平台活动,这个月做几场,一共做多少让利?日常coupon应该给多少,coupon的使用占比是多少?广告花费又有多少能花?要花在哪几个广告类型?
不知道大家对于自己的各项营销占比是否清楚,大家也可以在评论留言,欢迎讨论哈。只有清楚的知道我们的钱花在哪里,才能找出我们ROI最高的投入渠道,做到销量,利润双提升,自然解决了我们销量的问题。
【第四:广告小组与运营小组】
信息拉通,运营小组计算出广告花费预算之后,将预算总包给到广告小组,广告小组针对预算和目标,开始搭建广告框架,过程中双方一起参与定期的复盘,做出策略调整,优化。
目前我们在这个框架下运行了超过半年的时间,也达到了我们的目标和效果,专人专岗,亚马逊的工作事项太过细碎,只有不断地整合梳理,才能使整个运营组织高效运转。后续我们也会分裂出更多职能小组。
【品牌流量搭建】
现状及问题:
这是大部分卖家现在的广告花费结构占比,其实从结构就可以看出来,大部分卖家主要还是针对SP关键词在做布局,这个打法目的也很明显,就是为了获取稳定的自然搜索结果排名和自然流量。诚然,这在过去的推广中,这个打法是没有任何问题的,但是我们前文也提及,当整个市场进入内卷,价格厮杀,产品同质化,打法都开始同质化,去争抢自然流量,大家觉得自然搜索排名结果还能够一直稳定吗,是不是SP广告效果起伏,效果起伏就只能通过站外放量补单,折扣,秒杀促销来稳定销量,稳定位置?大家注意,前面的所有提及的补单措施,都是一个让利让价的动作,是最直接但是损害最大的动作。
深入SP广告分析:
1SP广告定义:
SP广告展示,无论是出现在顶部,Highly Rated,更多的是一个直接比价的过程,因为sp关键词的流量属性,都带有较强的购买意识,很多买家都是已经想要买某样东西,从而开始搜索相关关键词,到了搜索结果页面,就会出现这个结果,如下图:
可以看到,当产品高度同质化,点击率最高的无疑是价格最低的链接,原因:
1.SP广告能传递信息有限,只有价格,评论信息,主图,标题
2.在有限的信息下,价格肯定成为了吸引点击的最核心因素,其次是评论
3.但是今年亚马逊一直在弱化评论数量的权重
所以我们也可以得出,SP广告现在已经成为一个最直接的比价广告
成本价差:
讲完了SP的现状,我们再来看下SP跟其他广告类型的CPC价差。这里我们直接拿案例:
我找了吉祥三宝之一的手机钢化膜为例子,大家可以清晰的看到,同样的关键词,在两个不同的类型里面的CPC价格是天壤之别,这也意味在sp的花费,放在SB上,可以换来3-4个点击。
ok,我们的流量转型也正是从这里开始,因为我们发现,SB广告无论从价格,传递的信息,展示的窗口,远远超过SP广告,这也让我们开始考虑以SB广告为流量大头为基础,去搭建属于我们自己的品牌框架。
【广告框架搭建】
其实这个流量漏斗,相信各位卖家朋友已经看到过很多次,但是相信很多卖家,很少回去思考,为什么流量的漏斗是这样子的,我们自己所打的广告,到底是数据哪个阶段?各个广告类型,是否围绕这个漏斗来做设计?(说明:SP广告更多的是已经开始去打用户的考虑阶段,SP其实并不合适用来做流量拉新和客户认知)
我们也是围绕这个漏斗,来搭建框架:
以最低价的品牌广告为流量入口,加大流量流入,消费者到达商品详情页时,重点在商品详情页面布局防御矩阵(SP-ASIN定投,SD-AISN投放,SB-ASIN投放-商品合集),降低流量跳转到竞对的可能性,这里也不要忽略了旗舰店的设计和品牌故事的传达,这两个地方是消费者充分了解品牌的窗口。
SD广告更多是针对跳转的流量做二次打捞营销:
ASIN浏览再营销-7天/14天/30天
本品牌浏览再营销-7天/14天/30天
这里需要注意的是浏览再营销,7天,14天要以cpc的方式,30天的要以VCPM的方式,原因的话这里不展开,大家可以评论区发表意见哈
至此,我们的广告框架也已经完善:
这里重点说明,整个框架的搭建过程中,是由原来的SP广告预算逐步向SB广告倾斜,做的是广告内部的预算花费转移,而不是新增预算,或者直接砍抵SP的广告预算。最终我们将SP广告的花费控制在整体的15%左右,主要作用是做捡漏类型,自动紧密,还有最重点的防御矩阵-ASIN定投,从而大幅度降低SP的花费,挪给SB。
由于篇幅有限,这次的分享先到这里,大家有疑问的欢迎留言,觉得有说的不好的或者错的也欢迎补充纠正,这是基于我们现阶段的产品策略所搭建的广告策略框架,可能并不适合所有人,这次的分享也是给到大家另外的一个方向,走出内卷,从我做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