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老师,你讲的选品的底层逻辑和方法当前还适应吗?
-当然。
为什么会有这种关切?
因为我们总期望能够有点新东西可以让我抢得先机。
但大概率的,真正有可能是先机的东西,我们作为普通人并不会占的到,甚至即便你看到了,也会因为惰性等原因,并不会真的往前推进,因为对于一个成年人来说,学习新知是一件太难的事情,而作为当前还是普通人的人,大概率,以后也是普通人,而普通人,和先机没有太大关系,不是机会不存在,而是你永远都不会有意识去抓住。
比如,ChatGPT很火,Midjourney很酷,可是,作为普通人来说,完全没听过的人也不多,完全熟悉这些工具的人也不多。如果ChatGPT真的让一波人暴富了,一定有不少普通人会回忆:早在ChatGPT上线时我就知道,可惜当时XXX,错过了,如果当初我去研究一下的话,我应该现在也像XXX一样成功了。
普通人善于借口,惰于学习和提升,同时,被现实打脸时还会找各种借口。
当然,这里的普通人也包括我,我到现在为止对ChatGPT也不熟悉。
我讲的选品逻辑和方法当前还有效吗?当然。
在我看来,选品无非就是,从逻辑上,把握住三点:刚需制胜、田忌赛马、远离侵权;在方法上,善用Best Sellers二阶选品法(以市场为导向)和优秀店铺交叉复制法(关注和学习竞争对手是成长最快的路)。
同学接着问:我对比了下,如果按照你的选品方法选出的产品,在别的平台上往往都有很多比亚马逊平台价格低很多的卖家呀!
这涉及到一个系统内和系统外的问题。
我平时买东西会比价,但我基本上只在京东上买,所以,我的比价往往局限于京东,我也知道淘宝、拼多多上有更低价,但我没有在那些平台的购物习惯,所以,我并不会做跨平台比价之后再做选择。
那问题来了,是不是每个买家都不做跨平台比价呢?当然不是。只是,跨平台比价的人并不会太多,要不然,那些售价高的平台应该没有销量才对,但实际数据显然不是。
所以,做哪个平台,就在哪个平台内比价即可,确保你在这个平台内的售价是有优势的,就能够有了销量的基本保障。
对于亚马逊的选品,我既参考也不参考其他平台。参考的是,看其他平台是否有利差机会,比如,一个产品在eBay上卖得多、价格还高,这种情况,我会以此作为选品信息,回到亚马逊上分析是否有机会,但同时,我也会过滤掉一些信息,比如,我在亚马逊上销售的产品,有人在Temu上卖得很低价,我会直接过滤。对于没有开始做的产品,我要看其机会,对于已经在做的产品,我只关注自己在平台内的竞争力,如果我的产品销量下滑了,我会看BSR排名有没有变化,如果BSR排名没变化,那说明这个产品进入淡季,或者该产品的市场被别的平台抢走了,这是没办法的事,你只能接受,但如果销量下滑的同时,BSR排名也下滑了,那我一定会想办法再把销量拉升起来,把BSR排名抢下来。
在解答上面这位同学关于选品的纠结时,我给他回复了一句话做总结:平台内选品,平台外发现信息差和利差,如果利用不了第二句,用好第一句即可。
希望,对阅读的你也有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