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魏老师,我准备启动亚马逊了,是不是应该集中所有资金和精力,先精雕细琢一款产品,把它打爆了再说?同时发5-10个品过去,每个都同时做vine30个吗?这个vine申请也有时间限制吗?全部申请感觉投入很大”
如果你有这个想法,必须要给你泼点冷水,让你清醒一下。你这个想法,不是集中优势兵力打歼灭战,而是典型的把所有鸡蛋放进一个篮子,而且这个篮子底儿可能还是漏的。
见过太多这样的卖家,雄心壮志,选了一个自以为天下无敌的产品,押上所有身家,货发过去了,广告也开了,结果呢?一个月、两个月过去,产品死活推不起来,排名卡在几百名开外一动不动。这个时候,他面对的不是一次简单的失败,而是整个信心的崩塌。
这种挫败感称之为“亚马逊新卖家的第一道鬼门关”。
为什么强烈反对新手只做一款产品?道理很简单,因为你无法保证你选的那个品100%能成功。哪怕你学了所有课程,做了所有市场调研,亚马逊运营依然有它的不确定性。你可能遇到恶意差评,可能遇到竞争对手降价狙击,可能这个产品本身就有你没发现的硬伤。
当你只有一个产品的时候,一次差评、一次断货、一个强大的竞争对手入场,对你都是灭顶之灾。你的心态会崩,你会陷入一种叫做“习得性无助”的心理状态,你会觉得,我付出了这么多都不行,我可能根本不适合干亚马逊。然后,就没有然后了。
那怎么办?难道一发就发10个品,全面撒网吗?当然不是!那叫盲目铺货,死得更快。答案一直非常明确:发3到5个品过去。
这3-5个品,就是你的反脆弱护城河。它的妙处在哪里?
第一,它帮你对抗不确定性。
你这3-5个产品,是经过前期筛选的,大概率不会全军覆没。我们孵化营的同学,实战下来,往往是5个品里,有1-2个能很快起来,1-2个不温不火,可能有1个彻底失败。这太正常了!但只要有一个品成功了,它带来的利润和信心,就足以覆盖其他失败品的成本。你的心态会是平的,你会觉得:“嗯,这个不行,我还有个备选的,继续干!”
第二,它逼着你“把背包扔过墙”。
这是个很有意思的比喻。当你的货已经漂洋过海到了亚马逊仓库,你就是背水一战,没有退路。但如果只有一款产品,墙那边是万丈深渊,你跳不过去就摔死了。而如果有3-5款产品,墙那边是几块不同的陆地,这块地太硬种不出庄稼,你马上可以换一块地继续耕耘。这种“东方不亮西方亮”的布局,能让你快速从失败中调整过来,而不是蹲在墙角哭。
第三,这才是真正的“聚焦”。
注意,我让你发3-5个品,不是让你同步打造。真正的“阶段性聚焦”是:你这段时间,所有的精力、广告预算、优化手段,都集中在你认为最有潜力的那个A产品上。其他产品,只是上架,做个基础设置,甚至不开广告,让它们自然流转。等A产品稳定了,成为你的“现金牛”了,你再回过头来,启动B产品。这样,你始终是在用已经成功的经验和方法论,去攻打下一个山头,成功率自然高得多。
所以,回到Vine计划的问题上,思路就清晰了:
你发过去3-5个品,但不是每个都同时做Vine。你应该把你现阶段要“聚焦”打造的那个王牌产品,去申请Vine,快速获取初始评论。其他产品,先放着,观察一下自然流量的表现。等轮到打造它们的时候,如果依然需要评论助力,再开启Vine也不迟。
Vine申请没有严格的时间限制,但你的资金和精力有限制。分批分节奏地使用Vine,才是高手之道。一把梭哈,那是赌徒。
总结一下,新手卖家最忌讳的就是两种极端:一种是极度保守的“单品孤注一掷”,另一种是极度冒进的“十品同步狂飙”。最稳妥、最符合人性、最能让你在这个行业里活下来的,就是一直在讲的“3-5款产品,分批聚焦,小步快跑”的策略。
在亚马逊上,活下来比一夜暴富重要得多。先通过3-5个品的布局让自己活下来,站稳脚跟,积累起第一波成功的正面反馈,你后面的路,才会越走越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