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全球贸易格局仍充满不确定性的2025年,中国外贸却交出了一份“逆势上扬”的成绩单。10月13日,海关总署发布的数据显示——今年前三季度我国货物贸易进出口总值达33.61万亿元,同比增长4%,比前8个月加快0.5个百分点;出口19.95万亿元,同比增长7.1%,已连续8个季度保持增长。
在全球贸易格局仍充满不确定性的2025年,中国外贸却交出了一份“逆势上扬”的成绩单。10月13日,海关总署发布的数据显示——今年前三季度我国货物贸易进出口总值达33.61万亿元,同比增长4%,比前8个月加快0.5个百分点;出口19.95万亿元,同比增长7.1%,已连续8个季度保持增长。
这一增长不仅展现了中国外贸的韧性,更揭示出一个重要趋势:中国品牌正在以更高“含新量”和更强“含情量”,在全球市场实现结构性突破。
过去,中国企业“出海”更多依靠制造优势和渠道扩张;而今天的出海企业,正通过技术创新、品牌塑造与情绪共鸣,在全球消费者心中建立起全新的认知。
从高技术出口的加速,到国潮品牌的热卖,这场“逆势增长”的背后,其实是一场关于“出海能力”的系统性升级。
01出口连涨,靠的不只是“韧性”
从宏观数据看,中国外贸的“稳中向好”来之不易。
前三季度我国进出口已连续8个季度实现同比增长,三季度更是增速达到6%,为全年奠定了坚实基础。其中,高技术产品出口同比增长11.9%,贡献率超过三成——这意味着,中国外贸结构正从“量的支撑”向“质的跃升”转变。
更值得注意的是“结构之变”:
- 民营企业进出口19.16万亿元,同比增长7.8%,连续22个季度保持增长,占比提升至57%;
- 对东盟、拉美、非洲、中亚等新兴市场出口分别增长9.6%、3.9%、19.5%和16.7%,显示出中国品牌“朋友圈”不断扩大。
这些数字的背后,是中国企业在复杂外部环境中展现出的灵活应变力与创新穿透力。从产业升级到市场多元化,从产品创新到内容出海,外贸增长的逻辑,正在被重新书写。
02技术出海:从“性能惊艳”到“内容圈粉”
如果说过去十年,中国制造靠“性价比”赢得市场,那么现在,中国技术则靠“创新力”赢得口碑。
从工业机器人、风电设备到新能源车、储能系统,中国高技术出口的“含新量”正成为全球市场关注的焦点。但真正让这些产品“飞出国门”的,不只是性能参数,而是内容驱动的传播力。越来越多的科技企业意识到——技术再先进,也需要被看见、被理解、被喜欢。
国产机器人品牌就是典型例子。它们不只能在海外展会凭性能“惊艳四座”,更可以出现在TikTok、YouTube的热门视频中:
会翻滚、会跑酷、还能跳舞的机器狗,让全球网友惊叹“中国科技的可爱一面”;酒店、机场中服务机器人忙碌的身影,被外国游客拍成短视频上传社交平台,成为“自来水式”的传播现象。这正是“技术+内容”的双轮驱动:技术造就性能,内容塑造认知。
在这种新范式下,品牌不再只是“卖产品”,而是在构建一种“科技文化认同”。
像宇树科技、小米等企业,不仅靠创新性能出圈,更通过短视频语言和社交节奏建立“科技人设”,让海外消费者从“看得懂”到“想参与”,完成认知到情感的跃迁。从“性能惊艳”到“内容圈粉”,技术出海的逻辑已从工业叙事转向文化叙事——当科技被表达得“有趣”“可分享”“有温度”,中国制造也随之进入“被喜欢”的新阶段。
03情绪出海:让品牌成为“情绪共鸣体”
相比技术赛道的硬核升级,另一条增长曲线则来自情绪共鸣。
以泡泡玛特为代表的新国货品牌,正在用“情绪出海”的方式打开全球消费者心门。他们不再输出单一的产品形象,而是传递一种文化情绪:
在美国市场,泡泡玛特以“惊喜”“互动”“仪式感”为核心叙事,借助社交话题、IP联动与粉丝活动,持续打造品牌的“情绪护城河”。比如,愚人节“惊悚公告”引发网友“又怕又爱”的参与热潮,LABUBU角色通过短视频与粉丝进行“日常问候”,限定联名款唤起“童年怀旧”,这些操作的共同点在于——品牌成为了情绪的共鸣体,而非单纯的销售方。
这正是Z世代语境下的出海新逻辑:他们买的不只是潮玩或护肤品,而是通过品牌“参与一种情绪体验”。
对中国品牌而言,这种“情绪出海”不仅放大了品牌传播半径,也让“中国制造”转化为一种“可情绪化的文化资产”。更广义地看,从泡泡玛特到花知晓、,情绪出海已成为中国品牌全球化的新语言。它让品牌不再依附于特定的标签,而以更普世的情感表达打入本地文化场景,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文化共振”。结语
当全球贸易仍在波动中寻找平衡,中国外贸的“逆势连涨”并非偶然。支撑出口持续增长的,不只是成本或汇率优势,而是创新的结构升级与传播方式的迭代。技术出海,让世界看见中国的制造创新;情绪出海,让世界喜欢上中国的品牌故事。
面对复杂的外部环境,这或许正是中国企业穿越周期的关键能力:在不确定性中,持续构建确定的创新力与传播力。
这一增长不仅展现了中国外贸的韧性,更揭示出一个重要趋势:中国品牌正在以更高“含新量”和更强“含情量”,在全球市场实现结构性突破。
过去,中国企业“出海”更多依靠制造优势和渠道扩张;而今天的出海企业,正通过技术创新、品牌塑造与情绪共鸣,在全球消费者心中建立起全新的认知。
从高技术出口的加速,到国潮品牌的热卖,这场“逆势增长”的背后,其实是一场关于“出海能力”的系统性升级。
01出口连涨,靠的不只是“韧性”
从宏观数据看,中国外贸的“稳中向好”来之不易。
前三季度我国进出口已连续8个季度实现同比增长,三季度更是增速达到6%,为全年奠定了坚实基础。其中,高技术产品出口同比增长11.9%,贡献率超过三成——这意味着,中国外贸结构正从“量的支撑”向“质的跃升”转变。
更值得注意的是“结构之变”:
- 民营企业进出口19.16万亿元,同比增长7.8%,连续22个季度保持增长,占比提升至57%;
- 对东盟、拉美、非洲、中亚等新兴市场出口分别增长9.6%、3.9%、19.5%和16.7%,显示出中国品牌“朋友圈”不断扩大。
这些数字的背后,是中国企业在复杂外部环境中展现出的灵活应变力与创新穿透力。从产业升级到市场多元化,从产品创新到内容出海,外贸增长的逻辑,正在被重新书写。
02技术出海:从“性能惊艳”到“内容圈粉”
如果说过去十年,中国制造靠“性价比”赢得市场,那么现在,中国技术则靠“创新力”赢得口碑。
从工业机器人、风电设备到新能源车、储能系统,中国高技术出口的“含新量”正成为全球市场关注的焦点。但真正让这些产品“飞出国门”的,不只是性能参数,而是内容驱动的传播力。越来越多的科技企业意识到——技术再先进,也需要被看见、被理解、被喜欢。
国产机器人品牌就是典型例子。它们不只能在海外展会凭性能“惊艳四座”,更可以出现在TikTok、YouTube的热门视频中:
会翻滚、会跑酷、还能跳舞的机器狗,让全球网友惊叹“中国科技的可爱一面”;酒店、机场中服务机器人忙碌的身影,被外国游客拍成短视频上传社交平台,成为“自来水式”的传播现象。这正是“技术+内容”的双轮驱动:技术造就性能,内容塑造认知。
在这种新范式下,品牌不再只是“卖产品”,而是在构建一种“科技文化认同”。
像宇树科技、小米等企业,不仅靠创新性能出圈,更通过短视频语言和社交节奏建立“科技人设”,让海外消费者从“看得懂”到“想参与”,完成认知到情感的跃迁。从“性能惊艳”到“内容圈粉”,技术出海的逻辑已从工业叙事转向文化叙事——当科技被表达得“有趣”“可分享”“有温度”,中国制造也随之进入“被喜欢”的新阶段。
03情绪出海:让品牌成为“情绪共鸣体”
相比技术赛道的硬核升级,另一条增长曲线则来自情绪共鸣。
以泡泡玛特为代表的新国货品牌,正在用“情绪出海”的方式打开全球消费者心门。他们不再输出单一的产品形象,而是传递一种文化情绪:
在美国市场,泡泡玛特以“惊喜”“互动”“仪式感”为核心叙事,借助社交话题、IP联动与粉丝活动,持续打造品牌的“情绪护城河”。比如,愚人节“惊悚公告”引发网友“又怕又爱”的参与热潮,LABUBU角色通过短视频与粉丝进行“日常问候”,限定联名款唤起“童年怀旧”,这些操作的共同点在于——品牌成为了情绪的共鸣体,而非单纯的销售方。
这正是Z世代语境下的出海新逻辑:他们买的不只是潮玩或护肤品,而是通过品牌“参与一种情绪体验”。
对中国品牌而言,这种“情绪出海”不仅放大了品牌传播半径,也让“中国制造”转化为一种“可情绪化的文化资产”。更广义地看,从泡泡玛特到花知晓、,情绪出海已成为中国品牌全球化的新语言。它让品牌不再依附于特定的标签,而以更普世的情感表达打入本地文化场景,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文化共振”。结语
当全球贸易仍在波动中寻找平衡,中国外贸的“逆势连涨”并非偶然。支撑出口持续增长的,不只是成本或汇率优势,而是创新的结构升级与传播方式的迭代。技术出海,让世界看见中国的制造创新;情绪出海,让世界喜欢上中国的品牌故事。
面对复杂的外部环境,这或许正是中国企业穿越周期的关键能力:在不确定性中,持续构建确定的创新力与传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