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许多人对品牌建设有一个致命的误解:做品牌就是为了卖得更贵。
这句话听起来似乎有道理,但实则本末倒置。
溢价从来不是创建品牌的原因,而是品牌成功后的自然结果。将溢价作为品牌建设的出发点,无异于舍本逐末,注定难以构建真正有价值的品牌。
那些能长期维持溢价的品牌,本质上都是用 “价值” 换来了用户的 “心甘情愿”,而非靠营销强行 “薅羊毛”。
一 为什么企业会误解“溢价”?
市场竞争日益激烈,许多企业渴望通过品牌建设实现产品溢价,从而提高利润空间。
这种诉求本身无可厚非,但问题在于,不少企业将溢价视为品牌建设的起点而非终点。
他们投入资源做品牌设计、广告宣传、包装升级,然后理所当然地提高价格,却常常发现市场并不买账。
原因很简单:消费者愿意为品牌支付溢价,不是因为这个品牌“想要”卖得更贵,而是因为这个品牌“值得”卖得更贵。
二 品牌的本质:是 “价值沉淀”,不是 “价格标定”
很多人对品牌的理解停留在 “logo + 广告 + 高价” 的表层,却忽略了品牌的核心是 “解决用户的确定性需求”。
用户愿意为品牌买单,本质是相信这个品牌能稳定提供 “超出普通产品的价值”—— 可能是更好的品质、更省心的体验、更强烈的情感共鸣,或是更清晰的身份认同。
海底捞刚起步时,没有靠涨价打造 “高端火锅” 标签,而是死磕 “服务体验”:等位时的美甲、眼镜布,用餐时的生日歌、突发需求的快速响应,这些看似 “多余” 的细节,本质是解决了 “在外吃饭怕麻烦、怕被怠慢” 的用户痛点。
当用户形成 “吃海底捞 = 放心、舒心” 的认知后,其略高于同行的客单价,自然成了用户能接受的 “合理溢价”。
反过来想:如果没有价值支撑,再花哨的 “品牌包装” 也撑不起溢价。前几年火过一批网红茶饮,靠 ins 风装修、明星代言定高价,但产品本身口感普通、用料敷衍,结果往往是 “火三个月就倒闭”—— 用户可以为价值买单,但不会为 “空架子” 买单。
三 明溢价的真相:是 “用户认可” 的货币化体现
真正的品牌溢价,本质是 “用户愿意为‘确定性’和‘情感价值’支付的额外成本”。它不是企业单方面定的高价,而是用户用钱包投票的结果。
从 “确定性” 来看:普通产品的价值是 “看得见的功能”,而品牌的价值是 “看不见的保障”。
比如买智能手机,同样配置(搭载同款处理器、相近运行内存等)的产品,用户愿意多花一些钱买知名度更高的品牌,不是因为硬件配置本身有本质差别,而是相信其系统优化、品控标准、售后服务更可靠 —— 这部分 “踏实”,就是溢价的来源 。
从 “情感价值” 来看:品牌能帮用户完成 “自我表达”。苹果的溢价里,藏着用户对 “创新设计” 的认同;茅台的溢价里,装着 “礼赠体面” 的社交需求;Lululemon 的溢价,则是用户对 “健康生活方式” 的自我投射。这些溢价不是企业 “要” 来的,而是用户因为 “认同” 主动 “给” 的。
就像奢侈品行业的逻辑:不是先定天价再做品牌,而是先通过百年工艺、文化传承建立起 “稀缺性” 和 “身份象征”,天价才成了合理的载体。如果颠倒过来,没有文化和工艺支撑,也很难卖到相对高的价格。
因此品牌溢价本质上是消费者对品牌价值的认可和奖励。这种认可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建立在品牌为消费者创造的独特价值之上。
这种价值可能体现在:
- 更可靠的产品质量和性能
- 更愉悦的购买和使用体验
- 更符合消费者自我认同的情感连接
- 更高效的问题解决方案
- 更强的社会认同感和归属感
当品牌能够持续提供这些价值时,消费者自然而然地愿意支付更高价格,因为他们认为“值得”。
四 危险的误区:把溢价当目标,把品牌当手段
现在很多企业做品牌的逻辑完全搞反了:先定一个 “溢价目标”,再找广告公司做包装、找 KOL 炒热度,试图用营销 “堆出” 一个高端品牌。但这种 “本末倒置” 的做法,往往死得最快。
某网红家电品牌曾试图靠 “明星代言 + 轻奢文案” 把一款普通榨汁机卖到 3000 元(同类产品均价 500 元),但用户拆开后发现,其电机功率、材质和普通产品没区别,很快就被贴上 “智商税” 标签,不到半年就销声匿迹。
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网红美妆、轻奢服饰、高端零食…… 几乎都逃不过 “昙花一现” 的命运。
原因很简单:溢价是 “果”,价值是 “因”。没有产品、体验、信任的 “因”,就结不出溢价的 “果”。就像种庄稼,不是先想着 “卖高价”,而是先把土壤养好、把秧苗种好,收获了好粮食,自然能卖个好价钱。
五 先练 “内功”,再等 “溢价”
对企业来说,做品牌的核心不是 “怎么涨价”,而是 “怎么让用户觉得‘值’”。与其纠结溢价多少,不如聚焦这三件事:
1.死磕核心价值:把 “产品 / 服务” 做到超出预期
产品是基石,品牌的根基永远是产品。华为的溢价,源于其在 5G、芯片领域的技术投入;农夫山泉的溢价,源于其 20 年对水源地的把控。没有过硬的核心价值,再炫的营销都是空中楼阁。
2.建立情感连接:让品牌成为用户的 “同类信号”
用户买的不是产品,是 “自己”。江小白能火,不是因为酒多好,而是它的文案说出了年轻人的情绪 —— 当品牌和用户 “同频”,溢价就成了 “情感买单”。
3.长期主义:把 “信任” 熬成品牌资产
品牌不是一天做成的,溢价也不是一次营销赚来的。海底捞 24 小时营业、员工授权机制,是用无数细节沉淀口碑。信任越厚,用户对溢价的接受度就越高。
最后想说
别再盯着 “怎么卖贵点” 。先想清楚:你的品牌能为用户解决什么问题?能带来什么不一样的价值?能让用户记住你、信任你吗?
当你把这些问题想明白、做到位,溢价会自己来敲门。反之,若只把品牌当 “加价工具”,最终只会被用户抛弃。
做品牌,先修 “价值”,再等 “溢价”—— 这个顺序,不能乱。
本文转载请注明出处。禁止二创和洗稿,一经发现将追究责任!!!
以上,如果对你有用,请点个赞点个在看哦,下周见!
End
个人简介
Hi 我是Kimi,一个力求只分享干货的品牌主管一枚。
关注我,海外营销知识每月更新。(所有分享都是下班后业余时间总结和发布)
(V:kimi20288交个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