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时间4月2日,特朗普签署总政令,对全球几十个多国,加征“对等关税”(Reciprocal Tariff)。欧盟20%,越南46%,日本24%,印度26%,韩国25%,泰国36%,瑞士31%,英国10%,印度尼西亚32%,柬埔寨49%。那中国呢?中国是:34%。注意,这是加征。是在原来的关税、费用、税金、征收款项及收费之上,额外增加的征税。
恰好老师的早上直播中,有人问及这件事,老师的回答如下:
老师在直播中主要针对观众提出的美国加关税相关问题,从卖家应对策略、不同市场选择、与其他市场关税对比这几个方面进行了详细解答:
1.卖家应对策略
顺应形势正常发货:普通卖家无法解决加关税问题,只能按正常流程发货。由于政策刚出台,物流货代可能也没有清晰方案,但这并不影响卖家当下的操作。
通过货代获取信息:建议卖家直接向物流货代咨询应对关税的方案,货代给出的答案对卖家发货可能更具参考价值。
调整售价确保利润:若产生关税成本,卖家可提高产品售价来维持利润空间。在运营中,卖家应专注于将选定产品的销量推到最佳,核心在于把 BSR 排名推高至 Best Seller 位置,这与关税政策并不冲突。
2.对不同市场选择的影响
钓鱼原则类比市场选择:以钓鱼为例,强调应在有鱼的地方钓鱼且牢记这一原则。对于市场选择,美国市场大且成功案例多,而中东市场缺乏批量性成功案例。新手选择美国市场更容易找到学习的标杆和榜样,成功的概率相对更大。
聚焦当下提升销量:无论市场环境如何变化,卖家都应聚焦于当下,努力将产品销量推起来,提升产品在市场中的地位。
3.与其他市场关税对比
各市场均有关税成本:指出美国加关税并非个例,欧洲有多年约 20% 的危机税,日本关税逆算时可达 40%。所以卖家无需因美国加关税而过度慌张。
专注运营能力提升:与其担心关税问题,卖家不如学习如 “20 加竞品法则” 这类有助于提升运营能力的知识,通过选择 20 个竞争对手并进行全方位分析,实现运营能力的进阶。
梳理一个亚马逊新手卖家无知登顶后遭遇挫折的真实案例。
Z 同学在完成自己的课程学习后,于 7 月开始打造产品。起初进展顺利,9 月便成功将产品推至小类目 TOP1,每日订单量稳定在 100+。10 月和 11 月,店铺持续盈利,月收入至少 5W+。Z 同学信心满满,在 11 月备了 3 个月的货量,彼时正值年底旺季,又逢黑五网一会员日大促。
然而,意外突如其来。TOP1 的大卖通过工厂向 Z 同学传达了要夺回宝座并对其进行全方位打击的消息,而 Z 同学当时对此毫无察觉,更未预料到后续将面临的恶意攻击。此后,Z 同学的店铺开始不定期收到差评,频繁出现 1 星评分,且无法查明差评来源及原因。经过 Z 同学与学霸同学的分析,竟在该小类目中发现了 9 个与大佬店铺相关联的店铺。由于事发突然,学到的相关课程是涉及竞对反制的,但是没有这么强调细节,Z 同学一时不知所措。
在接下来连续两个半月的时间里,Z同学遭遇了花样百出的恶搞行为,包括持续收到恶意差评、LISTING 变狗、变体拆分、跨站点跟卖等。其 TOP1 产品的评分从 4.8 分降至 4.0 分,每当评分因自然好评回升至 4.3 分左右时,便又会收到恶意差评,致使产品销量一落千丈,评分稳定在 4.0 分。之前三倍备货的货物大量积压,即便降价清仓也难以售出。受此影响,店铺内其他产品的打造也变得异常艰难。
通过这个惨痛的案例,我们可以总结出以下经验及避坑指南:
1.前期保持低调,沉淀权重:新手卖家刚进入小类目,在前 1 – 3 个月,应避免盲目追求登顶,而要保持低调。利用这段时间沉淀权重,包括提升产品评分,深入观察类目竞品,全面了解竞争环境。一般来说,产品的 RATING 达到 100 个以上,能更有效地保护自己。
2.设定合理阶段性目标:初期可先设定如进入前 30、前 20 或前 10 等小目标。通过实现这些目标,密切观察竞品动态,洞察该类目是否被同一卖家垄断。
3.做好头部竞品分析:重点对 TOP 前 3 的卖家开展竞品分析,尽力找出他们的关联店铺。仔细研究这些头部卖家的运营策略,留意是否存在刷单等异常行为。
4.充分沉淀后再登顶:建议沉淀至少半年后再尝试登顶。经过半年时间,卖家不仅能对类目环境形成自己的感知,还能更准确地判断自身是否具备登顶的实力。
5.谨慎选品,规避竞争风险:并非所有类目都存在恶意竞争,但选品时务必注意,所选产品不要与头部卖家的产品相同,尤其不能选择对方的主盈利产品。因为一旦新卖家抢占了该产品的市场份额,头部老卖家很可能会采取极端手段打击,让新卖家难以翻身。
6.选择高利润潜力产品:优先选择利润空间大的产品,这类产品即便排名处于前 30,也能保证每日稳定有 30 个订单并实现盈利。如此,在进行前期沉淀时,也能获取利润,是较为理想的选品方向。